為系統了解和掌握我市飲用水衛生狀況,保障市民飲水安全,市疾控中心于3月6號至10號完成了2023年國家飲用水衛生監測項目枯水期監測的采樣、現場測定項目的檢測工作和樣本受理及實驗室送檢。目前,相關實驗室檢測已完成,正在進行數據復核和網絡直報的前期準備工作。
近幾年,通過市疾控中心飲用水衛生監測,為飲水監管部門和供水單位提供了有效的監管依據和安全預警。同時,監督管理部門加強監管、飲用水衛生專家提供了技術服務及建議,各供水單位對相關水處理工藝、供水管道維修維護和升級改造,新建或改造供水消毒設備設施,飲用水(特別是鄉鎮中型集中供水)的合格率逐年提升,確保了全市人民飲水安全。依托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市疾控中心檢測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現已快速發展為全省飲用水監測工作的骨干基地,較大的提升了檢測人員的業務技能,實驗室建設與高尖儀器設備投入增加,檢測參數從40多項提升到近90項。
本次監測工作的實施,是按照《省衛生健康委辦公室關于做好2023年湖北省城鄉飲用水水質監測等4項監測工作的通知》(鄂衛辦通〔2023〕12號)和《荊門市城鄉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方案(2023年版)》的要求進行。監測范圍覆蓋全市各縣(市、區)所有城區和100%的鄉鎮。監測點設置原則上保持穩定。其中,市疾控中心負責市本級監測工作,沙洋縣、鐘祥市、京山市疾控中心負責各自轄區的監測工作。
本次枯水期監測指標為GB5749-2006規定的水質常規指標和氨氮,同時收集監測地區供水類型、監測點等基本信息。市疾控中心負責的市本級監測共設53個監測點(其中城區41個監測點,鄉鎮12個監測點),共完成53份水樣和1749個參數的檢測。檢測結果合格樣本46份,不合格樣本7份,合格率86.79%(46/53)。監測結果顯示,鄉鎮供水不合格率較高,不合格項目主要為大腸菌群和游離余氯。不合格原因可能是水處理工藝中消毒劑投加方式不合理或部分末梢水供水管網陳舊、破損、路徑復雜等原因導致水中大腸菌群超標。
下一階段,市疾控中心將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衛生健康委的領導下,進一步完善全市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體系,提升檢測檢驗工作能力,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方案,卓有成效地開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和打造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保駕護航,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門篇章而貢獻力量!
來源:荊門疾控
|